烽烟入史,乡野藏韵
这个炎夏,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六合·关宁锦长城实践队暑期调研步履不停。七月伊始,团队成员驱车深入辽宁锦州,在追寻明代长城烽火台遗迹的途中,专程前往辽沈战役纪念馆,展开了一场连接古今军事地理的深度研学。
战馆里悟攻防,烽火台旁思古今
7月8日,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心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,系统回顾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历程,深切缅怀革命先烈。纪念馆内详实的军事部署图、战场地形解析及战役场景还原,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,全面展示了辽沈战役的全过程,也为队员们理解古代战争中的山川形胜、关隘防御与攻守谋略提供了极其鲜活的现代参照。
▲辽沈战役革命烈士纪念碑
“这次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,对我们的调研工作有很大帮助。”团队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表示,“理解锦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的现代战史,为我们剖析依托同片山河构筑的明长城防御体系,尤其是烽火台的选址、功能与预警网络,打开了全新的、具象化的视角。”这场跨越时空的军事地理“对话”,为后续的长城防御体系研究注入了丰厚的历史纵深与战略思维。
展开剩余71%▲锦州战役过程纪实
▲辽沈战役中的战争地形沙盘
山村代代传烽燧,乡民热情指遗踪
奔赴烽火台遗址途中,团队穿行于锦州的山村乡野。昔日的老虎沟、大胜村等地,如今已蝶变为特色旅游文化村或生态露营基地。
令人欣喜的是,当地村民对“明长城”、“烽火台”等历史遗迹的名称与方位普遍熟稔。在杏山附近,村民热情地为团队指明了可能存在烽火台遗存的方向。这生动印证了锦州地区的明长城防御体系,历经岁月沧桑,其记忆与价值已深深融入当地聚落文化血脉,代代相传至今。
▲杏山烽火台脚下如今长满大片向日葵田
▲天角山烽火台登临远眺
调研过程中,团队成员使用的无人机测绘技术,每到一处都成为吸引村民目光的焦点。现代科技手段与古老遗迹的碰撞,既体现了学术探索方式的革新,也成为团队与当地居民交流互动的独特纽带。
▲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交流
▲团队成员使用无人机测绘
古今共织长城梦
在辽沈战役纪念馆的炮火回响与山村乡野的烟火气息交织中,团队成员不仅深化了对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智慧的理解,更触摸到长城文化在民间生生不息的力量。
这趟跨越古今的旅程,为长城文化遗产的挖掘、保护与活化利用,积淀下兼具历史温度与现实根基的思考。
-
“六合·关宁锦”实践队 / 来源
pp / 编辑
纸巾林 / 责编
唐玉洁 / 审核
-
发布于:北京市新股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